• 6年前
1896年,一名叫陶然士的24岁英国传教士来到成都,从此与四川结下不解之缘。

他曾执教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也是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开创者之一。在1914年至1934年间,先后为博物馆捐赠、采购了5000多件藏品,为四川大学博物馆在馆藏、科学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础。

虽是英国人,他却精通汉语,谙熟西南方志等地方文献,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是最早研究川西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西方学者。1911年,陶然士与另一名传教士夏莲茹结为夫妻,此后他的6个儿女陆续在成都出生。

他从妻子口中得知,从成都平原出发往西北至都江堰,沿岷江上行,有一片神秘古老的土地,那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镇村落,聚居着羌、藏、汉、回等各族人群。1916年,陶然士来到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当他踏入这片土地时,立马被瑰丽险峻的自然环境深深吸引,错落有致的羌寨、高耸的羌碉、淳朴的羌民……一切都让他流连忘返。他的孙子伊恩回忆起祖父时说:“他不止一次地提到四川的惊人之美,提到岷江上游山谷里的鲜花和村落……祖父去世时,我只是个10岁的小孩,但我至今仍记得他谈及中国及其无与伦比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时的热情。
此后的17年里,每年夏天,陶然士都会走进岷江上游,前往汶川、理县、茂县等地传教旅行,并对羌族的人文、历史、宗教等问题开展人类学研究。
据陶然士最小的儿子大卫回忆,父亲曾专门到美国印第安人那里请教小麦种植技术,将小麦优良品种引进羌族地区,还将羌民小麦收成的照片,作为他重要著作的封面,以作纪念;不仅如此,他还为羌族地区引进了苏格兰的土豆,在理县试点种植,并在绵虒建立了羌族奶牛、兔子和鸡的良种基地,当时引进的奶牛每头每天可产奶5公升。
在华生活的40年间,陶然士的足迹遍及川西一带,并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这片土地的山川地貌、人群风物、精神信仰和生活习尚。如今,他所拍摄的照片部分珍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还有大量流散在海外大学图书馆。在华生活的40年间,陶然士的足迹遍及川西一带,并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这片土地的山川地貌、人群风物、精神信仰和生活习尚。如今,他所拍摄的照片部分珍藏于四川大学博物馆,还有大量流散在海外大学图书馆。2013年,同样潜心羌文化研究的吴达民,在博物馆偶然翻到一篇讲述陶然士的文章,当即对这个一百年前走进川西的英国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那以后,他便踏上了“寻访”陶然士的川西之旅。
五年间,他走遍了川西地区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多次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汶川羌民聚集区调查访问,经历过汶川余震后墙垣崩塌的劫后余生,辗转过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以色列等地,靠着仅会的一句“Excuse Me”拜访陶然士在苏格兰的家,收集与陶然士有关的历史照片逾千张。
2018年5月12日,吴达民与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举办“陶然士与川西”——百年老照片专题展,以陶然士在川的游历为线索,展示四川地区百年前的历史与人文风貌。同时,也用汶川、理县等地的历史图片来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百年间,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古老灿烂的羌族文化正一点一点消失。吴达民为此感到担忧:“羌族文化、羌族宗教再过二十年会是什么样子?羌族的这些老人去世之后,还有人会说羌语吗?”
订阅我们 :https://goo.gl/wHQT2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reBridge/?...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TvErgeng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