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years ago
在6,600萬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幾乎滅絕,目前的解釋是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現在透過新發掘的化石,讓我們了解了更多關於過去的資訊。根據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論文,美國北達科他州一個名為塔尼斯的挖掘現場的化石,提供了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墨西哥尤加敦半島後的詳細資訊。據《國家地理雜誌》指出,撞擊造成一個巨大的隕石坑約80公里寬,深約30公里。當時的撞擊沖刷了大量熔岩,高速蒸發了岩石和小行星塵埃,塵埃覆蓋整個地球,導致地球上75%的生命和白堊紀末期的滅絕,在最近的研究中古生物學家發現小行星撞擊之後,被衝擊力噴發到塔尼斯的魚類、樹木、陸地脊椎動物和海洋生物等各種化石。

這些發現顯示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大約一個小時後,碰撞產生的碎片變成了玻璃顆粒,玻璃顆粒降下時間約長達20分鐘。這些來自太空的玻狀物稱為tektite,在化石魚的鰓內皆能發現,並在化石樹脂琥珀中尋獲。在塔尼斯發現的沉積物是由小行星撞擊,引起的10級或11級地震的結果,地震引發駐波稱為seiches,將水沉積物和動物淹沒到現在被稱為K-PG區域的區塊,研究人員認為海嘯在撞擊後約17小時到達塔尼斯。

K-PG區域是K-PG界線的一部分,是一層薄薄的黏土層,象徵著白堊紀末期和第三紀的開端。研究學者Robert DePalma表示,這些新發掘的化石能夠帶領研究團隊,更了解地球上最有影響力的事件和其結果,DePalma教授說作為人類,我們是從恐龍王國的灰燼中倖存下來的物種,也是這星球上唯一能夠從這樣的事件中學習,維護自身與其他生物繁衍權益的物種。

Category

🗞
News

Recommended